惊叹の火锅:中餐最大牛股呷哺呷哺200%涨幅复盘
根据《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》及配套指引,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,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。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,请勿订阅、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。
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,若给您造成不便,敬请谅解。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。
我们强调,呷哺身处中餐行业最好的跑道——火锅(7800亿市场空间,当前呷哺占比不到1%),火锅易于标准化,这条赛道足以支撑公司做大;而公司自身经营管理良好,核心团队稳定,思路清晰,19年经营积累丰富经验,未来增长点明晰(新店、湊湊、茶饮、外卖、调味品),继续看好公司市值长大,成为中餐行业最为标准化的白马龙头股。
股价复盘:消费龙头行情的极致演绎
呷哺全年上涨200%
2017年,呷哺呷哺上涨200.1%,恒生指数上涨36.0%,将除了呷哺以外的7家港股餐饮上市公司(颐海国际、唐宫中国、大家乐集团、稻香、味千、小南国、翠华)进行市值加权后得到13.0%的涨幅。
本文将呷哺的涨幅进行简单归因,分别归因于:
恒指牛市/港股整体涨幅
行业复苏
个股成长
对“模式简单、复制成功、内生增长、管理溢价的消费股”偏好的演绎
港股牛市:
今年港股同样出现了较大的个股分化状况,多个权重龙头个股涨幅可观,其中以房地产领衔,配合金融、消费,拉动恒指全年上涨36%,形成牛市。在全年行情中,恒指第一权重腾讯控股(权重超过15%)在不断超预期的财报支撑下录得全年涨幅114.5%。腾讯即使是IT公司,目前也具备明显的消费品特征,“王者荣耀”等拳头产品贡献了可观的利润。
恒指是由全球的资本进行定价的,在外资的偏好影响下,龙头+消费是2017年恒指的主线之一,显然对呷哺的涨幅形成了重要的支撑。
餐饮业复苏
餐饮业受制于行业特质,上市公司较少,并且目前中餐餐饮公司可以说全部在港股上市(A股的全聚德、西安饮食的股价驱动因素已不完全由主业餐饮支配)。
餐饮行业是具备刚需特征的消费品,对应的是最大基数的人群,行业空间巨大,内部的整合尚未完成,同时总量上呈现每年超过10%的温和增长:2013-2015年,行业的思路较为混乱,在2012年12月的中央八项规定、电商迅速成长等因素的冲击下,餐饮门店急剧上升,现有/新增餐饮公司的品牌建设和企业经营呈现多变、混乱的状况。由于餐饮门店增速远高于餐饮消费总量的增速,竞争较为无序,规模以上餐饮企业的收入增速大跌。2016年,在经过几年的淘汰后,餐饮门店增速放缓,存活下来的餐饮公司收入和利润开始回升。
餐饮个股走势分化明显,没有形成板块/行业效应。中餐是个竞争强度大、淘汰和更迭十分迅速的行业,有显著“不进则退”的特征。在此基础上,模式简单(如呷哺呷哺、颐海国际-一定程度上代表市场对海底捞的看法)、盈利能力较好(如呷哺呷哺、唐宫中国)的个股涨幅亮眼,相较之下,其他餐饮个股走势较差。
个股成长
呷哺在98年创立后,深耕华北区域,坚持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经营模式,19年来坚持主打低客单、高性价比的策略吸引客群、开拓市场。从行业低谷中率先复苏的呷哺是当之无愧、甚至可以说是目前独一无二的中餐餐饮龙头,从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角度都没有能与之抗衡的餐饮个股。
呷哺主营的小火锅模式简单,并且门店模型(面积、设计、人员安排、用餐流程等)十分成熟,主品牌呷哺模型准确,具备强大的复制扩张能力(每年100家新店)。并且,管理层已经在多年的探索中获得了经营壁垒,成本控制十分优秀,盈利能力强,度过行业低谷后迅速放出了亮眼业绩。
在呷哺呷哺这一核心品牌之外,从2016年开始呷哺已开始围绕火锅主线进行外延业务的拓展,中高端副品牌“湊湊”、以及外卖、茶饮、调味品业务均已在2017年获得良好进展。即使2017年盈利因为湊湊品牌培育而短期承压,但放眼2-3年的中长线,呷哺成熟优质的管理团队、简单清晰的主业模式、主线明朗的外延扩张都支撑着明晰的成长和盈利预期。
白马行情极致走势
呷哺在2017年的走势是典型的自我强化的消费龙头行情极致演绎。呷哺目前的交易量不大,流动性较弱,增量资金的边际定价效应明显。2017年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险资、外资,有长线持股、减少换手的偏好。因此模式简单、成长路径清晰的消费品龙头吸引了这些增量资金主力的关注,形成了不断自我强化的白马走势。
我们认为,公司的大幅上涨,固然来源于港股牛市、行业复苏和公司自身经营优秀,也和市场对“模式简单、复制成功、内生增长、管理溢价的消费股”偏好有关。
呷哺的现状
门店数增长稳定
呷哺在2017年底预计拥有超过730家门店(新增约90家),全部为自营门店。由于呷哺手握成熟、高效的门店模型(新门店达到盈亏平衡仅需3.6个月),不论从盈利能力还是品牌管理、品质控制的角度,自营都是较好的战略。
此外,副品牌“湊湊”门店开设情况基本完成了公司的目标,现有(包括最新装修完毕、准备开业)的湊湊门店为21家,即使考虑五证是否齐全、营收是否计入2017年等因素,表观情况也能十分逼近公司拥有20家湊湊的年初目标。这些门店为湊湊业务板块在2018年的表现奠定良好基础。
餐厅层面利润率保持高位
在充分释放了营改增红利后,呷哺在2017H1的餐厅层面利润率超过24%。得益于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,预计2017全年继续保持这一利润率水平。原材料成本受益于规模扩大、对上游议价能力加强、食材损耗浪费减少,近年来不断下降(即使扣除营改增影响后);租金占比稳定,约为13%;人工成本有所上升,但增速较缓慢。
即使翻座率由于黄金店址已逐渐布满、区域餐厅密度不断上升等因素而下降,但从往年的情况来看,翻座的下滑并不妨碍餐厅层面利润率及利润总量的上升。
同店销售额增速亮眼
2017年上半年,呷哺依托3.1次翻台、47.2元的人均消费,录得7.2%的同店销售额增长。其中,采用“呷哺2.0”的主攻区域华东区同店销售额增长14.2%,新开拓、深耕区域河北和东北分别增长9.1%、11.7%,打开了全国复制的想象空间。
目前,呷哺门店的坪效约为2万元,平均门店面积约200平米,部分门店达到220-300平米。湊湊因为门店的差异很大(地理位置、开店时长、门店面积等均有较大差异),门店数量较少(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,全国共计21家),对坪效的估算较难。
以湊湊三里屯店为例,开店16个月以来月营业额均保持上升趋势,以最近2个月的数据来看,年化营业额约为2500万元,坪效约为4万元,预计未来成熟期的坪效能达到5-6万元,预计未来湊湊整体的平均坪效约为4-5万元,达到呷哺2倍以上。
当前股价的判断
优质龙头公司在2017年的极致白马行情下均有PE TTM较高的现象,几乎在任何时点上静态地看,买入这些个股都可能有“追高”的恐惧,但市场不断证明了对这些个股的偏好。呷哺呷哺2017年12月29日收盘于15.74港币,PE TTM达到了35x,处于历史高位,也是同期餐饮个股最高(其次的颐海国际也达到了30x)。
按照我们的测算,呷哺的净利在2017E-2019E分别为4.2亿、5.7亿、8.0亿元,按照保守的30x估值水平,给予2018年目标价18.7港币,2019年26.5港币,中长线逻辑依然坚挺而清晰。在2018年尚未有清晰的主线来替代消费+龙头的情况下,我们认为,呷哺依然有可观、可预期的上涨空间,维持推荐。
风险提示:公司开店增速不达预期;食品安全等事故;新增业务板块培育不及预期。
欢迎阅读我们对呷哺呷哺的系列深度解读文章: